查看: 40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英九居然是大连海事学校的女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低头花已谢 发表于 2017-3-24 08: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兆溎(1917-2008)吴淞商船毕业,著名船长。大约十六、七岁就进入了上海吴淞商船学校(抗战期西迁陪都重庆并入国家交通大学,1946年回上海复校,1950年与交通大学航务管理系、海关总署专科合并为国立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东北航海学院在大连合并为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周兆溎至轮船招商局服务,后任轮船招商局远洋轮船长。1949年,还在远洋跑船的周兆溎心急如焚,妻子乔鑫贞自己找门路,带着两个子女由上海去了香港,周兆溎则将轮船直接开到香港,与家人会合。1952年,周美青在香港出生,排行第三,她是逃难岁月来的孩子。周母乔鑫贞是典型的上海姑娘,性格活泼外向,善与交谈,正式场合时会穿花旗袍现身,有时还会拉着周美青姐姐穿母女装,惊艳四座。周兆溎对自己与别人都很严肃,唯独对太太温柔,这是上海男人的传统,到现在还是如此。周兆溎说:“我什么人都不怕,只怕我太太。”1953年,随着航海业大萧条,周家离港赴台。当时台湾很多孩子没鞋子穿、吃地瓜饭,但身为船长的女儿,周美青则家境富裕。1951年时,船长的底薪是每月400美元,奖金另计,而当时公务员月薪约仅新台币200元(约合5美元),船长薪资超过公务员80倍。她父亲工作一个月就抵得上别人工作6年半。来台后,上海吴淞商船学校历届同学先后成立船长公会、领港公会、验船中心、海事检定社,几乎垄断台湾海事方面的相关行业。在船长公会第六届理监事名单中,也可发现周兆溎的名字。周在中华海事检定社担任总检定师,举凡海上发生人、货、船的意外,保险公司如何赔偿,都与检定师有关,是连接航运业与保险业的重要角色。之后,周自行创业,成立“正中检定理算公司”。1977年“布拉哥号”海难事件,中油价值约一亿元的燃料油翻覆,出险的中国产物保险,就是委托正中检定提出公证报告。此外,周也担任其他民事赔偿案件的公证人。

遗照裡,周兆溎(1917-2008)身着深蓝色海员服,右手握着白色船长大盘帽,左手靠着椅背,眼神坚定望向前方。
周美青,船长的女儿,这样的家庭背景形塑出她的性格。
时光倒回七十多年前的上海。操场上,成排的年轻人身着笔直水手服参加升旗,这段时期,十六、七岁的周兆溎进入了「上海吴淞商船学校」,成为早期中国以西方科学培养的海事专业人员。
这是民国二~年代初,中国进入抗日战争的年代。
「上海吴淞商船学校」(后来併入交通大学),一九一一年由清末洋务运动大将盛宣怀所创,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航海教育始祖,也孕育出中国首批船长。
在周兆溎同班同学沉绳一的家中,我们看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四人一间的学生宿舍,桌上整齐乾淨,完全西式教育。
毕业后,周兆溎至轮船招商局服务。
轮船招商局在一八七二年由清末名臣李鸿章奏准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除了经营长江等内河航线外,还积极开闢国外航线。周兆溎先在「N3其美型货轮」工作,该轮排水量约三千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货轮。
三十岁多左右,他就成为船长,因此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已有机会进出国际,跨洋航行。但他长年不在家。民国三十八年大陆解放,还在远洋跑船的周兆溎心急如焚,妻子乔鑫贞自己找门路,带着两名子女由上海逃至香港,周兆溎则将轮船直接开到香港,与家人会合。三年后,周美青在香港出生,她是逃难岁月来的孩子。迟至民国四十二年间,周家才离港赴台。
当台湾还充斥着佃农的年代,很多孩子没鞋子穿、吃地瓜饭,但身为船长的女儿,周美青不同,家境富裕。民国四十年,船长的底薪是每月四百美元,奖金另计,而当时公务员月薪约仅新台币两百元(约合五美元),船长薪资超过公务员八十倍。她父亲只工作一个月,就抵得上别人工作六年半。
来台后,上海吴淞商船学校前后届同学,先后成立船长公会、领港公会、验船中心、海事检定社,几乎垄断台湾海事方面的相关行业。
在船长公会第六届理监事名单中,也可发现周兆溎的名字。随着航海业大萧条,周兆溎转换跑道,转到陆地,至中华海事检定社担任总检定师。
举凡海上发生人、货、船的意外,保险公司如何赔偿,都与检定师有关,是连接航运业与保险业的重要角色。
之后,周兆溎自行创业,成立「正中检定理算公司」。民国六十六年「布拉哥号」海难事件,中油价值约一亿元的燃料油翻覆,出险的中国产物保险,就是委託正中检定提出公证报告。
此外,周兆溎也担任其他民事赔偿桉件的公证人,收入颇丰。
因此,周美青小时候住的台北信义路居所,前面有大庭院。入学后,读的是被视为贵族学校的再兴小学、再兴初中,辜振甫长子辜启允、明星张艾嘉,都是周美青的同班同学。
父亲过世前,身为四个子女之一的周美青,单单她就继承台北两笔房地产。



周美其母亲,乔鑫贞女士(1918—2002)生于上海,1936年毕业于上海市吴淞初级中学,毕业后曾在市立医院当过护士,1949年后去香港。1994年吴淞中学70周年校庆时,她曾寄赠母校千元美金,后这笔捐款划入学校帮困基金。经老校友提示,我们在《吴淞中学历届毕业生名册》中找到乔女士的名字和1936届毕业班合影,近来又采集到有关她的一些资料。




周美青(1952年11月30日生日),生于香港,籍贯南京,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夫人。其父亲周兆溎在航运界颇有名气,曾担任英国籍轮船船长。周美青生于1952年,小马英九2岁。马英九和夫人周美青育有两女,长女马唯中,次女马元中。2008年6月周美青担任台湾红十字总会名誉会长。2008年6月9日,从兆丰国际商业银行退休。
马英九 30年手表马英九:岳父送的欧米伽 用了30年马英九的手表是30多年的手表是岳父送的,1977年8月20日马英九和周美青结婚,周兆溎送给女婿一只欧米伽手表当纪念。马英九一戴30年,坏了就修,他还曾打趣说:“光是修表花的钱,都可以再买好几支。”










船長的女兒周美青短髮、牛仔褲、平底鞋形象的台灣第一夫人,是中国台湾史上首位保有獨立職業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夫人。她曾經說自己是馬英九「永遠忠誠的反對黨」,而今,站在全國最高權力者的身側,她將如何拿捏近在咫尺的權力?「不可趨炎附勢」的周家庭訓,又如何影響她的一生?
文:錦勳、溫建勳「下輩子要不要再嫁馬英九?」
十年前,擔任馬英九市長選戰義工的董媛瑜,曾經如是問周美青。沒想到,周美青的回答竟然是搖頭:「不要!」這段寫在署名「tyy」部落格的對談中還說:「就在大夥不知如何答腔之際,周美青笑著補了一句:『下輩子我不會結婚!』」十年後,二~~八年五月二十日;早上,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的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就職典禮上,萬頭攢動,周美青坐在第一排,緊鄰「下輩子不想再嫁給他」的男人身旁——現在台灣最有權力的人。這刻起,她成為第一夫人,一個讓她不舒服的稱謂。她靜坐在第一排,身著深藍色及膝套裝,除了胸花,沒有配戴任何首飾珠寶。她的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丈夫步上舞台,發表就職演說,在全場一萬五千人注目下,馬英九進行就職演說,強調:「希望每一位行使公權力的公僕,都要牢牢記住『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權力的分際在哪裡?周美青有一把自己的尺。在這場就職典禮前近兩個月,三月二十五日、馬英九大選獲勝後的三天,在媒體緊迫盯人跟班下,周美青宣佈放棄搭乘公車上下班。這天,她也宣佈辭去兆豐國際投信董事職位。事實上,周美青在大選後上班的第一件事,就透過兆豐銀行發函人事行政局、金管會等相關機關,希望確認,做為台湾地区领导人夫人,哪些工作必須利益迴避。根據人事行政局與金管會回覆,她決定辭去兆豐國際投信董事。緊接著,他的大哥、聯華聯合液化石油氣公司董事長周偉奇傳出申請提前退休。聯華聯合液化石油氣與中油等國營事業有業務往來。身為第一家庭的親戚,外界解讀他的申退動作與利益迴避有關。船長的女兒,自小家境富裕,為何不願再追求利益與權力?權力不是毒蛇。周偉奇、周美青兩兄妹,如此接近權力核心,卻謹慎的保持距離。為什麼?夫婿登上台湾地区领导人高位約一百天前,周美青剛歷經一場傷痛。二~~八年二月三日,冬雨綿綿的清早,在台北市第一殯儀館的小型禮堂「慎終廳」,舉行周美青父親周兆溎的告別式。這是沒有訃聞、謝絕奠儀的喪禮。這天,周美青正式告別九十一歲的父親。她跪在靈堂前,以父親對她的暱稱「小青」,哀戚的宣讀祭文,「從小,您就教我們不能趨炎附勢。……」遺照裡,周兆溎身著深藍色海軍服,右手握著白色船長大盤帽,左手靠著椅背,眼神堅定望向前方。周美青,船長的女兒,這樣的家庭背景形塑出她的性格。時光倒回七十多年前的上海。操場上,成排的年輕人身著筆直水手服參加升旗,這段時期,十六、七歲的周兆溎進入了「上海吳淞商船學校」,成為早期中國以西方科學培養的海事專業人員。這是民國二~年代初,中國進入抗日戰爭的年代。「上海吳淞商船學校」(後來併入交通大學,1953年合并为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一九一一年由清末洋務運動大將盛宣懷所創,它是中國近代史的航海教育始祖,也孕育出中國首批船長。在周兆溎同班同學沈繩一的家中,我們看到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四人一間的學生宿舍,桌上整齊乾淨,完全西式教育。畢業後,周兆溎至輪船招商局服務。輪船招商局在一八七二年由清末名臣李鴻章奏準成立,是中國最早的航運企業,除了經營長江等內河航線外,還積極開闢國外航線。周兆溎先在「N3其美型貨輪」工作,該輪排水量約三千噸,當時是相當先進的貨輪。

三十歲多左右,他就成為船長,因此在那個封閉的年代,已有機會進出國際,跨洋航行。但他長年不在家。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易幟,還在遠洋跑船的周兆溎心急如焚,妻子喬鑫貞自己找門路,帶著兩名子女由上海逃至香港,周兆溎則將輪船直接開到香港,與家人會合。三年後,周美青在香港出生,她是逃難歲月來的孩子。遲至民國四十二年間,周家才離港赴台。當台灣還充斥著佃農的年代,很多孩子沒鞋子穿、吃地瓜飯,但身為船長的女兒,周美青不同,家境富裕。民國四十年,船長的底薪是每月四百美元,獎金另計,而當時公務員月薪約僅新台幣兩百元(約合五美元),船長薪資超過公務員八十倍。她父親只工作一個月,就抵得上別人工作六年半。來台後,上海吳淞商船學校前後屆同學,先後成立船長公會、領港公會、驗船中心、海事檢定社,幾乎壟斷台灣海事方面的相關行業。在船長公會第六屆理監事名單中,也可發現周兆溎的名字。隨著航海業大蕭條,周兆溎轉換跑道,轉到陸地,至中華海事檢定社擔任總檢定師。舉凡海上發生人、貨、船的意外,保險公司如何賠償,都與檢定師有關,是連接航運業與保險業的重要角色。之後,周兆溎自行創業,成立「正中檢定理算公司」。民國六十六年「布拉哥號」海難事件,中油價值約一億元的燃料油翻覆,出險的中國產物保險,就是委託正中檢定提出公證報告。此外,周兆溎也擔任其他民事賠償案件的公證人,收入頗豐。因此,周美青小時候住的台北信義路居所,前面有大庭院。入學後,讀的是被視為貴族學校的再興小學、再興初中,辜振甫長子辜啟允、明星張艾嘉,都是周美青的同班同學。父親過世前,身為四個子女之一的周美青,單單她就繼承台北兩筆房地產。一般預估,周兆溎留下來的財富至少逾億元,以「億萬富翁」形容他父親,並不為過。深受父親的模塑:低調、紀律 以專業自居,不可趨炎附勢成長於金錢不虞匱乏的周美青,卻長年牛仔褲,幾乎成為珠寶、名牌的絕緣體。即使有隨扈也不假手他們,自己提重物;某家高檔的服飾主動要幫她打點就職典禮造型,她也婉拒,這是她非常獨特之處。她的獨特,遺傳自有國際視野、有主見、不屑趨炎附勢的船長父親。在寧靜的金門街一處公寓內,周兆溎的舊部屬、八十多歲的老船長朱乾形容:「周船長是嚴肅的人、認真的人。」九十多歲的老船長、前交大教授沈繩一回憶,周美青曾陪伴父親參加船長公會聚會,相較於其他晚輩的熱絡嘴甜,這位女孩顯得有禮但拘謹。他說:「周美青的嚴肅,與她爸爸有關。」「她有爸爸的『船長性格』,自我很強。」周兆溎舊識也提及,他頗為節省,不講究穿著,也不愛交際。我們從船長公會、上海吳淞商船學校的群體照,都很難發現周父身影。他似乎不熱中團體活動。周兆溎不但嚴肅,對孩子甚至是嚴厲,小孩不乖,他出手就打。周兆溎的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且船長手勁很大,打小孩的情景,往往連老友都不忍心。
此外,周兆溎非常重視節慶祭祖,他遵守南京老家傳統,在客廳案桌鋪上繡工精緻的紅布,上置祭品與大紅燭,除夕年夜飯前,周父領全家祭祖,進行跪拜之禮。朱乾形容:「周船長信奉儒教,」儒家的三綱五常,周父經常對子女耳提面命。周兆溎一手模塑周氏家風,認真、節省、重紀律。在周家,不趨炎附勢、靠專業致富的故事,不斷被訴說著,它們深深的影響著周美青。如果,父親深化周美青自食其力的觀念,母親,則帶給她獨立、抗壓性格。周母喬鑫貞是典型的上海姑娘,性格活潑外向,善與交談,正式場合時會穿花旗袍現身,有時還會拉著周美青姊姊穿母女裝,驚豔四座。周兆溎對自己與別人都很嚴肅,唯獨對太太溫柔。朱乾轉述周父的話說:「我什麼人都不怕,只怕我太太。」這或許是出自虧欠。周美青幼時,父親仍經常跑船,一出門就是一年半載,母親必須身兼父職,一手打理大小事;心頭還要掛著遠方,擔心海上傳來噩耗。來自母親的影響:獨立、抗壓,在類單親家庭,體會母兼父職的辛酸同為船長的家屬,沈繩一女兒道出年幼心中的恐懼:「那時候,新聞報導哪裡有風暴、哪裡發生船難,全家人心頭都揪了起來。」「小時候,見到鄰居先生遇海難,鄰居太太帶小孩來家裡,邊講邊哭,看到他們哭,我的心裡壓力好大。」這種心情,周美青也曾走過。成長在一個類單親家庭,周美青一方面體會母親的壓力與辛苦,二方面對於偶爾回家、「遙遠的父親」雖感敬畏,心裡卻產生一種模糊的認同,父親,成為她內心最重要的「mentor」(精神導師),父親的理想,也變成自己理想性格的一部分。就像一顆種子,她的價值觀歷經歲月洗鍊,留學、結婚、丈夫公職責任加重,周美青的自主性格,越發鮮明。一九七七年,她在美國和馬英九相戀結婚,馬英九成為父親之外,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來美七年間,周美青身心劇烈轉變,由一個單純的女孩,蛻變為一個母親,同時見識到美國七~年代奔湧而出的各式解放思潮。尤其一九七九年那時台美斷交,台灣海外留學生覺得被美國背叛,很擔心台灣前途,在風雨飄搖的氣氛裡,她和馬英九思想快速啟蒙。公眾壓力的淬鍊:深化強硬性格,身處政壇家庭,必須對權力克制。
從美國回台,周美青正式告別單純的小家庭生活。她忙著適應各種變化,馬家眾姊妹的關心、公公婆婆的意見;馬英九身為獨子,她卻生兩個女兒,這些都是她壓力的根源。而英俊的先生躍上螢幕成為萬人迷,家中不斷有女性打電話來騷擾,紛至沓來的挑戰,衝擊著她,也使她受挫。一位和周家相熟的國外友人就說,馬英九從政,對周美青來說,等於是沒有了丈夫,「周美青進入馬家,不能自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通常這種情況,媳婦不是變得軟弱傳統,不然就是會強硬起來,周是後者。」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卡蘿•吉利根(Carol Gilligan)認為,女性自我意識發展和男性不同,女性先進入親密期,才發展出自我意識,因為家庭經驗讓女性受挫,而在受挫經驗中,女性逐步發展出不同以往的自我。周美青也在嫁給馬英九、進入另一個家族後,慢慢發展出屬於她的自我。心理學家王浩威指出:「周美青的生命力很強韌,她要變成自主的個體,一定會找東西來發展,她需要那種成就感,證明她的自主。」她在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兆豐銀行前身)的法務專業工作,這是她喜歡、有能力、而且可以做得很好的事。在心理上,更獲得一種不依附他人的自主性,與來自專業的驕傲。
另方面,馬英九當年在蔣經國身邊工作,也加深周美青對權力的自我克制。蔣經國是馬英九第一個人生的老闆,蔣經國對屬下嚴格要求公私分際,例如馬英九從未私下去七海官邸找過蔣經國,直到蔣去世後,他才在蔣方良生日、過年時拜訪她。他也自稱,「從不拿 經國先生的秘書在外招搖。」這會犯蔣經國的大忌。他也深知蔣經國不喜歡女眷干政,夫人蔣方良在蔣經國要求下,開始不對外談話,不和朋友來往,也不和官太太們攪和搞小圈圈,放棄打麻將、高爾夫等娛樂,晚年鎮日閉鎖在七海官邸。一位與馬、周有多年交情的人士指出,如果馬英九不規矩,他存活不到現在。「因為,第一個,家教讓他不會不規矩,第二個,如果他不規矩,蔣經國也會把他幹掉。」做為馬英九妻子的周美青,不會不知道丈夫處境,「如果馬英九對權力都有這樣的距離,周美青離權力的距離只會更遠。」這位友人指出。家教、自我警惕,加上專業舞台,讓她有能力面對權力的誘惑,保持冷靜。只是身為政治人物妻子,要遠離的不只是權力,還有自己最親密的丈夫。
犧牲家庭生活:十四年沒全家出遊 政治明星的妻子,比一般人更孤獨隨著馬英九仕途得意,慢慢也影響了他和家人的相處。馬英九在《治國》一書裡提到,在他擔任陸委會副主委任內,原本高高興興帶著太太和女兒要看畫展,結果在入口處遇到熱情民眾包圍,周美青只好帶著女兒進去。等她們看完畫展時,馬英九還在和民眾簽名照相。馬英九說:「從那一次起,我太太就認為不要跟我一起做一件事比較好,會為彼此帶來很多不方便,以後我們就很少全家一起出門。」據馬說,至少有十四年沒有全家出遊了。全家少出門,周美青也逐漸限縮人際信任圈,避開麻煩的牽纏、請託。她在銀行從不在餐廳用餐,過去原本參加同學會,後來逐漸不參加,
馬英九任法務部長以來,也極少到吉林路周美青上班的銀行大樓找她,遇到私事還打電話要周美青下樓,到外面談。當年馬唯中一甄選上台大,有人說閒話,馬唯中立刻改唸哈佛……。
周美青更從來不進馬英九的辦公室,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前台北市民政局長林正修等人都說,過去十年來,也只見過馬嫂二次。而且都是選舉期間政見辯論公開場合,「私底下完全沒有見過面」。馬英九也不只一次強調:「她不會讓人有任何機會來影響我。」如果權力等於影響力、等於金錢,有人選擇駕馭它們,有人則選擇遠離。
周美青難得之處,是接近距離,卻刻意避開。
但靠近權力卻刻意保持距離,周美青可能比一般人更孤獨。馬英九在市長任內常說:「一年吃了七百個便當。」家裡男人已捐出去了,她必須把自己變成男人,一如當年她媽媽一樣。她彷彿重回她父親與母親的路。在一次訪談中,周美青告訴記者,「官式的社交活動實在勞民傷財,對於主人、客人都如此。所以,除非必要,我情願留在家裡陪小孩。」她表示,身為馬英九的太太,最大的感觸是「必須自立自強」。至於馬英九究竟何處吸引周美青?
她回覆記者:「這個問題能不能省略?因為,實在想不出來。」
朋友都知道,馬英九在家裡算是「可有可無」。這次台湾地区领导人競選期間,周美青四處單身拜票,記者問她如何適應,沒想到周美青略帶豪氣說:「我天天在家早就獨當一面了。」
另,周兆溎同级同学欧椿堃(2015年为102岁高龄)简介:欧椿堃,1932年毕业于福州第一中学,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商船系,1945年留学美国,并在美国定居,1999年10月回迁香港,2003年回福州居住,著名船王,多年来,一直关心祖国的体育事业,特别是对中国排球事业情有独钟.多次到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上为中国女排加油,多次资助支持福建女排,现为福建省排球协会名誉副主席。将奥运火炬及服装赠送给母校大连海事大学海大展馆收藏。



  1937年驾驶科三年级实习之公平轮
  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民廿六(1937)级一年级全体同学留影



  二十世纪初叶,上海最早的学府中国公学、复旦公学、吴淞商船学校等多集中于吴淞镇与炮台湾之间,可谓是上海最早的大学城。此地为黄浦江和长江交汇处,淞水潆洄,海涛澎湃,地势险要,清朝曾在此建造明暗炮台五处,为“沪城八景”之一。正因为此,发轫于1909年的我国最早的航海高等学府——吴淞商船学校,1912年也迁校于此。打开珍藏于上海市档案馆的该校档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近现代高等航海教育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海教育的起源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之理念,于1896年创办了“南洋公学”。1906年学堂改隶邮传部,唐文治任监督。此时中国航权旁落,一切重要通商口岸及航政权、航行权、海关和引水权都为洋人控制和把持,唐文治常感慨于:“商船所至,海权所至”。1909年春,邮传部拟发展航海贸易,唐文治请示邮传部另增设船政专科,船政科的开办开启了我国近代高等航海教育。
  1911年3月,盛宣怀在他上奏的《筹办商船学校大概情形摺》中提出将船政科扩充招生别设专校的设想。同年4月,邮传部采纳谏言并考察宁波、吴淞两地后认为:“吴淞江而宽阔,各国商船络绎往来,地居南北之中,交通至便,建筑船校为天然适当之区。”选定吴淞口炮台湾濒江空地百余亩,拨给商船学校做基址,定名为“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1911年8月,商船学堂在《申报》刊登广告招收新生,因免收学、膳、宿费,仅收制服费,引得千名学子报名。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高等航海学府诞生!
  1912年春,商船学堂由国民政府交通部管辖,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交通部聘任萨镇冰上将继任校长。1912年9月22日,淞校落成,“自沪迁入斯时政局大定,部款按月拨汇,校中设备渐臻完善”。1914年,吴淞商船学校首届学生毕业。同年下学期开始招收轮机科学生。然而当时本国轮船公司规模较大的除招商局外,寥寥无几。吴淞商船学校连续三届毕业生共60余人却就业无着,影响所及,竟至1915年奉令停办。其后10余年间,商船学校校友杨志雄、徐祖藩等,以恢复母校为己任,几经奔波筹划。
  1927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会议委员、交通大学校长及招商局监督的王伯群接掌交通部后,致力于发展民族交通事业,整顿交通教育而多有建树。1928年秋,在王伯群和招商局总经理赵铁桥的倡导支持下,商船学校收回校舍。同时交通部制定以船钞附捐30%作为该校经常费,从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不难发现,学校经费得到了全国航业特别是上海航业同业公会的鼎力相助,才使这一附捐得以实施。1929年10月8日商船学校重新招生开学,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至此,“巍峨黉舍,荒废十余年,一旦重兴,在事同人,交相庆幸”。
  可正当教学逐步正轨、设备日臻完善之时,不料遭遇“一二八”战役,吴淞校舍工厂轰毁大半,图书仪器损失几至荡然无存。杨志雄代校长屡次飞往北京,痛陈得失,才得到当局许可,先在沪租屋开学。1932年夏孙鹏接代校务,1933年春徐祖藩奉委接代,开始将淞校修复,自沪迁回。1934年又历任许建廷、伍大名校长砥砺维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租界坚持办学的大部分学校纷纷内迁。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也迁往重庆,起初租用招商局“江顺”轮为临时校舍上课,后在江北巨头塘溉澜溪建新校舍,易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设航海、轮机两科外又增设造船科,学制4年。1943年6月,因学潮商船学校被重庆国民政府决定全部并入内迁重庆的交通大学本部。并校后,造船科扩展为4年制的造船工程系,成为我国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培养大学本科生的造船工程系。1945年春夏,渝校轮机与航海两个专修科改为系(四年制)。
  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商船学校借用“雷士德工学院”在沪第三次复校,定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取消造船科,增设选修班(航海、轮机两科的预教班)、高级短期电讯科。学制为5年,在校修业3年,上船实习2年。1946年在校生400余人,为该校史上学生人数之最。
  修业实习并重的教学体系
  商船学校的航海教育体系,历经了学科由单一到多科并举、办学专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而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贯穿始终。
  重视实习是商船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早在1904年,学校创办人盛宣怀为了培养工业专门人才,选派夏孙鹏(1905年被派往英国留学。1911年担任商船学堂主任)等四名优秀生,跟随外国勘矿专家赴湖南萍乡勘验铁矿实习。这是学校有确切记载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影响深远。
  1909年船政科创立,学制四年,其中在校授课3年,实习1年。在课程设置中,唐文治主张“文理相通”、“厚植基础,博览专精”。重视实习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设有各国通语旗法、舢舨运用术、帆缆运用术、泳水术、炮术学与实习、兵式体操、航海实习等课。1912年,船政科更名为航海驾驶科,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两年,上船实习一年。1913年,首届学生进入实习期,学校拟派学生往招商局各轮随航实习。但当时招商局及民营轮船公司所有船长、轮机长等高级船员都是外国人,学生上船遭到横加阻挠。校长萨镇冰遂商准海军部拨借“保民”军舰,并自掏腰包改造为实习船,任校聘英籍教员伍肯为实习船船长,另聘一名英国下级士官担任船艺课。率领学生航行南北洋,上至驾驶员,下至舵工,全由学生分任操作,实地练习。当时校长和校内所聘中外教员,亦多学优名宿。因此,这一阶段各班学生成绩斐然。
  1930年秋,学校添办轮机科,开始驾驶、轮机两科并举。学制为4年,在校修业2年,上船实习2年。同时,学校建造了足资轮机科学生金工训练或自制各种船用机件的实习工厂、制造各种模型的小型翻砂工场、有各种交流电设备的电机试验室,以及修船船坞码头、露天游泳池,并将图书室、仪器室扩充为图书馆、仪器馆,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又以本校设备中之亟须添置者,厥惟练船,筹购数年,以款巨未能成议”。1933年,在校长徐祖藩的努力下“嗣商得招商局之协助,容纳驾驶科学生在公平轮实习,而实习问题得以能解决”。1935年校务概况中记载:驾驶科学生校课完毕之后,须派在国营招商局公平轮船随航实习,并呈奉交部派员常川驻轮船内负责教练。轮机科学生校课完毕之后,须派在江南造船所实习,由造船所员工及本校所派专员负责指导。1936年的校纪念刊就刊载了严密的学生实习条例,其中《管理实习生规则》22条、《学生在公平船实习规则》11条、《轮机科三年级实习生校外宿舍规约》20条、《学生在公平船实习办法》12条,实习生要提交《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实习生每周工作报告表》,学生实习成绩占总成绩比三成。
  中国航海家摇篮
  吴淞商船学校在其办校近四十年间,向我国航运界输送了上千名具有驾驶或轮机、造船专业知识的人才,学成于这所“中国航海家摇篮”中的许多人早已成为中国航运界的先驱和精英。
  自1911年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成立,到1915年吴淞商船学校停办,前后共招六届学生(包括原船政科毕业的72人),其中著名的有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中国第一位外洋轮船长、首任肇兴轮船公司总船长、曾任中国商船驾驶员联合会长陈干青;中国第一任高级引航员、曾任商船学校教务长、中国商船驾驶员总会理事长金月石;曾任商船学校校长、为争取航权任用中国高级船员立下卓越功勋的杨志雄;曾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徐祖藩;第一个中国人升任招商局图南轮船长,被评定为甲级船长的马家骏等等。
  1929年,吴淞商船学校重获新生。这一时期学有所成者相当引人瞩目。如转入航空学校的傅啸宇、梁添成曾驾机在上海和重庆上空击落日机多架;年仅31岁为抗战在金沙江勘查试航中殉职的胡运洲;获第一号民国政府交通部所发甲种船员证书者刘傅森;新中国第一任总船长、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周启新;笫一位总轮机长周元谨;大连海运学院早期轮机系主任杜塍业教授;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内燃机和船舶机械制造工艺的高级工程师张汝梅;开创中国自行研制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先河、创立中国第一个斯特林发动机实验室的船舶动力专家沈岳瑞;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的首任总工程师、船舶设计院的创建人之一陈绍纲;1950年推动“永灏轮”船员起义、为我国挑选第一条远洋船——光华轮的周延谨等等。
  从1946年复校到1950年9月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期间入学和毕业的学生,也大都成为航运界及航海教育方面的翘楚,其中有: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曾任英籍轮船船长、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岳父周兆溎;1979年受命驾驶柳林海轮首航美国西雅图港开辟中美航线,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贝汉庭船长,等等。
  1950年9月12日,原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交通大学航运管理系及海关总署税务专科学校海事班合并,成立国立上海航务学院。自此,发轫于上海的高等航海教育迈入了新的里程。
    1953年国立上海航务学院与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一并迁往大连,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
  如今,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已走过百余年历程。商船学校5度易名,3次复校,历经停办、外迁、合并、重建和调整,正如其校史所述:“几经挫顿,惟赖当轴者艰苦奋斗,始得规模渐具,校基日固。”

转自“中国船东协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