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东大】外媒都说东大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半拍。 发表于 2015-9-22 15:3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一周新闻概要7月10日
●【人民网】东北大学:为毕业生架起“就业高铁”●【东北新闻网】以科技创新加速“绿色钢铁”产业化
7月11日
●【深圳新闻网】 图灵奖得主Joseph Sifakis 教授访问东北大学●【中国高校之窗】东北大学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验收
7月13日
●【文汇网】东北大学科研创新 助“绿色钢铁”产业化
7月14日
●【光明日报】东北大学“动感过山车”开进中国科技馆
7月15日
●【辽宁日报】201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在东北大学启动
7月16日●【新华网】东大秦分校筹备《华山论剑》音乐会迎新生●【辽宁日报】东北大学里发生了什么● 【中国教育报】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苟余良心尚在,岂能忘掉祖国”●【中国教育报】东北大学:白山黑水不屈魂
7月17日●【科技日报】600千安级铝电解槽通过审评要闻解读7月10日人民网
东北大学为毕业生架起“就业高铁”  近日,在东北大学举行了文科专场招聘会、大型发展咨询会、职业规划与发展系列活动、夏季招聘会、暑期实习生招聘会……“就业季”系列活动引燃了大学生的职业热情。东北大学以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为先导,以拓展就业市场为重点,以优质贴心的就业服务为保障,为毕业生架起了高效、高端、高质量的“就业高铁”。
  踏上“高铁”,得益于“个性定制”
  高铁是高新科技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品。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和成套工程技术,使中国铁路成为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针对北方地区的寒冷环境,高速铁路的建设要想突破严寒束缚,在高寒中平稳运行,则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难题。高寒高铁正是为北方铁路交通所做的“定制”模式。
  在东北大学,自学生入学起,学校就为他们登上“高铁”准备了一张“定制”车票。个性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其成长发展表现出了多样性的需求。如何找准职业目标,发挥专长,增加职业竞争力,东北大学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的生涯规划,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大显身手。
  作为求职大军中的一员,材冶学院硕士生郑朝振无疑是幸运的。郑朝振的“幸运”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刚步入大学就奠定了。郑朝振刚入学时就参加了“感受成长——走进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正是这些先进典型的激励,让我在榜样的力量的指引下,明确了目标和方向。”7次一等奖学金、1次国家奖学金,5篇国家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他的好成绩让一年以前来东北大学招聘的老师印象深刻,并被直接“预定”。大学期间,郑朝振通过就业专家、知名企业高管传授的“就业经”,对就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就业不是‘无师自通’的,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里的就业教育让我对所学专业更有热情,更有信心也更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在日照钢铁、南山铝业、宝钢国际、中国瑞林等多家企业和设计院的实习过程,让我明白科研是我的强项,这与我现在签的工作很契合”郑朝振如是说。   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就业能力,培养良好的求职心态,东北大学建立了分年级生涯发展指导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满足个性成长需要。全程化、专业化的教育与指导队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手段,就业与培养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将职业“压迫感”与个人的发展预期尽早对接,提前着手职业规划。
  学校建立多维度发展指导平台,满足学生的“任性”发展需求。课程指导平台依托“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国家精品课,结合网络课程教学、“吉讯大学生职业能力”系统测评等数字化教学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网上网下灵活互通;活动指导平台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素养,开展“职业成长工作坊”、“百家名企校园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之星评选”、“国外高校项目推介会”等分类指导活动;咨询辅导平台通过网上在线咨询、电话咨询、大型咨询会等形式,开展个性化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生涯发展和就业方面的困惑。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也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提前进入“职业状态”。
  “大一大二是生涯发展规划的关键期,在学校的各种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和实训活动中,加清晰地了解了企业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清晰的预判,也开始有意识的积累工作经验和职业资本。”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王沁涵在大学一直都没闲着,多次参加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东大创行Enactus团队的项目总监、沈阳某创业公司软件工程师……他的“不务正业”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为了参加比赛,老师特意给我开‘绿灯’,还给予我技术上的指导”。2014年3月,他参加了阿里巴巴春季实习生招聘,9月就拿到了阿里巴巴的正式offer。“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才让我有足够的实力获得这个职位。”
  开拓市场,让“高铁”随处可停
  高铁四通八达,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除了速度快以外,关键是畅通了始发站和终点站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就业工作中,一个个站台就是一家家用人单位。如何联系好、建设好、沟通好站台与学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为保证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东北大学积极推动“学校、学院、专业(类)”三级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在完善地区政府、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协会等战略型就业市场开发与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学院(部)、研究所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毕业生就业特点,通过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校地校企科研产业、人才培养合作、教师对外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有效实现岗位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对口”和“可心”的就业资源。   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熊晓梅告诉记者,“拓展就业市场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让每一名毕业生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通行证’。”2014年秋,宝钢集团、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东软集团、中建、松下等世界500强、央企、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从九月初就点燃的揽才大战,给2015届毕业生带来了难得的高质量就业资源。2014-2015学年东北大学累计召开招聘会700余场,接待用人单位3400余家,提供有效岗位需求43600余个;为1220余家用人单位发布网络招聘信息。
  在东北大学冶金馆草坪前伫立着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2014年捐赠给学校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这一模型不但象征着伟大的航天精神永驻东大校园,也是双方在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优质合作的体现。
  多年来,东北大学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分专业高端就业市场体系建设,打出了就业市场开发平台、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平台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平台相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组合拳”。2014年,学校瞄准国家战略优先发展的地区和冶金、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坚持规模与质量、有形与无形、校内与校外三结合的市场开发原则,充分发挥并不断完善三大平台的作用,“走出去,请进来”,大力拓展就业市场。
  因为要做项目,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董安民跟随导师来到宝钢集团参加实训。这里的一切,让他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特色和钢铁冶金领域的发展环境,“通过对宝钢的深入了解,我认为这里就是我职业发展最好的地方。材料与冶金是东大的优势学科,在各大钢铁企业都有东大人的身影。有了这份专业优势和多年的积累,在双选会上,我将简历毫不犹豫的投向了宝钢。”
  2014-2015年,东北大学先后与浪潮集团、中建一局等多家用人单位建立起人才培养与选拔合作关系,设立奖学金、提前选拔毕业生;与北京中关村、北京经开区、苏州、镇江等地的人才中心签订实习合作协议,建立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IBM、GE、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知名企业和地区的百余家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习”合作。一年来,共举办就业实习招聘活动50余次,发布就业实习岗位需求1200余个。
  为了稳定就业市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大学每年都派出大批就业工作干部赴百余家重点单位,及时进行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发布《东北大学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并且面向大学生、校友和用人单位开展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和“社会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分别高达94.5%和99.3%。这些数据证明了东大学生不仅被需求,而且很有市场。学校还通过详细的分析和预测,适时调整就业市场建设与开发的方向,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研判依据。
  强化服务,确保“高铁”准时发车
  数据显示,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在8200余万人,中国发展中的人口压力依然巨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物质、素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业压力尤为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灾区学生和就业能力弱的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中重点帮扶的对象。
  为了让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东北大学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政策,开设“绿色通道”,保证困难学生都能准时赶上“就业高铁”这班车。在深入调查、逐一了解每名毕业生情况的基础上,东北大学分类制定了七项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为有困难学生提供“每生一策”的重点帮扶。如:对“硬件条件差”的毕业生组织参加能力素质拓展和就业培训活动;对期望高的加强指导和引导,帮助其认清形势,调整就业期望。通过资助路费、重点推荐、“一对一”辅导、职业技能培训与素质拓展训练等全方位帮扶,支持特殊群体就业。目前,学校2015届辽宁省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已经实现了百分百就业。   “老师的指导、推荐和学校450元的求职路费补贴,给予我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人生选择的机会。”两年前,2013届通信工程专业的王祖先在学校的帮助下,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成功签约。提及母校,她总是有诉不完的感激。
  2014届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于明浩家境贫困,从大一开始就一直做校外兼职。他在找工作时曾经很迷茫,为此他预约了学校的职业发展咨询,“接待我的老师用专业的测试和多次的跟踪谈话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明确了方向。更重要的是,老师的建议令我无头绪的兼职实习经历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后来,他拿到了海尔集团和中建六局两家国内知名企业的offer。很多像于明浩这样对就业困惑或者有心理压力的学生在就业服务大厅的咨询辅导室都可以得到满意的纾解。   东北大学的就业服务大厅自2014年成立以来,平均每天至少要接待50人次的来访与就业咨询。这里不仅有就业手续办理、咨询服务、求职资料借阅、就业市场办公、信息化应聘、查询及等候自助服务等服务专区,还能免费为毕业生提供简历制作和打印、就业协议书打印等服务,为毕业生营造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环境。
  本着“学生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东北大学以“优质高效服务”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特殊群体帮扶为重点,以贴心的就业指导服务,积极推动就业优质服务体系建设。“我们通过打造网络管理服务平台、特殊群体帮扶平台和人本化就业派遣服务平台相结合的毕业生管理服务工作平台,为需求群体提供就业优质服务,助力毕业生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东北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马天威介绍说。
7月11日深圳新闻网图灵奖得主Joseph Sifakis 教授访问东北大学

  日前,2007年度美国计算机协会图灵奖获得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国际著名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Verimag 实验室创始人Joseph Sifakis教授携夫人来校访问,在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信息学院王义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东北大学信息学院及东软集团和东网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明,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举行会谈,并为东北大学师生作了两场专题学术讲座。  6月23日下午,杨明在汉卿会堂101室与Joseph Sifakis教授进行简短会面,软件学院相关负责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工作人员陪同会见。杨明对Joseph Sifakis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东北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Joseph Sifakis教授对东北大学在理论与应用结合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并表示愿意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东北大学提供帮助。
  24日,JosephSifakis教授参观信息学院,并与学院师生在信息学馆208室进行学术座谈。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教师代表就NiuTrans系统开发研究工作作了简要汇报。
  25日,Joseph Sifakis教授在王义教授的陪同下到东网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访问。Joseph Sifakis教授参观了东北区域超算中心的机房和电力、制冷系统等基础设施,对东网科技有限公司环保、节能、创新的发展理念表示充分肯定。在东网科技有限公司曙光号会议室,Joseph Sifakis教授与东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大数据分析、云计算解决方案研发等项目组的20余名技术人员共同交流科研心得与经验,双方就信息科学领域的容器技术、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当晚,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同心厅会见JosephSifakis教授夫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软件学院相关负责人及信息学院王义教授陪同会见。赵继简要介绍了东北大学的发展历史、基本现状和特色优势,以及新时期学校的学科优化布局和国际化开放发展战略,并在讲话中表达了与Joseph Sifakis教授开展合作的意愿,希望Joseph Sifakis教授在相关学科发展上加以指点。Joseph Sifakis教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东北大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6日,Joseph Sifakis教授访问了东软集团,并与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教授进行座谈,东北大学计算中心相关负责人、信息学院王义教授,东软集团海外业务总监刁爱利参加座谈。刘积仁介绍了东软集团的发展历程、目前的主要业务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刘积仁指出,目前东软集团已经在大连、成都和佛山建立了三所信息学院,并以学术和技术转化为学校发展的重点,东软信息学院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创业、引进国际师资和招收留学生。Joseph Sifakis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在安全和医疗方面和欧洲企业合作的情况。他指出,东软可仿效国际模式建立中外院校间的学生项目合作网络,以促进学生交流。会上,双方还就网络安全、软件安全标准、校企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6月23日和24日下午,Joseph Sifakis教授分别在汉卿会堂学术报告厅和信息学馆301室为东北大学师生作了题为“物联网——信息和通信技术终极革命(the Internetof Things, the Ultimate ICT Revolution)”和“严谨的系统设计(RigorousSystem Design)”的学术讲座,并详细解答了与会师生们的相关问题。   访问期间,Joseph Sifakis教授还受邀出席了东北大学201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7月13日文汇网





东北大学科研创新 助“绿色钢铁”产业化



  钢铁微利时代,致力“绿色钢铁”是行业唯一出口。日前,我国“绿色钢铁”制造在沈阳迈出关键一步──由东北大学作为课题承担单位,首钢总公司、钢铁研究总院等作为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的“热轧板带钢超快速冷却成套技术装备”实现了高强度冷却能力,这是大幅提高钢材生产过程中冷却速度领域的重要突破。
  在日前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北京主持召开“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装备及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验收会上,验收专家们听取了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课题验收。   
  “绿色钢铁”是指能源资源消耗低、可循环利用率高、生态环境友好的钢铁材料。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钢铁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已建立了首钢迁安2160mm热轧板带钢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新一代控轧控冷(TMCP)生产技术产业化生产示范线,并已推广应用到包钢CSP、首钢京唐2250mm、鞍钢2150mm等多条热轧板带钢生产线。
  据介绍,这项经过三年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课题,研究开发了我国新一代轧后冷却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更有力保证产品性能及性能稳定性。同时,开发了新一代控轧控冷条件下典型产品如普碳、高强、管线等热轧板带钢资源节约型生产工艺技术。
  特别在超快冷工艺条件下,在保持或提高钢板材料塑韧性和使用性能的前提条件下,课题组研究成果可使普碳钢低合金锰(Mn)含量节约20~70%,吨钢成本降低20~110元;超快冷条件下,高强钢强度提高80MPa以上;典型规格高级别管线钢节约贵重合金钼(Mo)、镍(Ni)、铜(Cu)等35%以上,吨钢成本降低150~300元。
7月14日光明日报
东北大学“动感过山车”开进中国科技馆  在电脑上任意画出路线,进入操作模拟舱,您就可以“乘坐”过山车,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疾驰、冲刺、翻滚……日前,在中国科技馆“动感过山车”体验区,青少年们在惊险刺激的体验中,学习领会科学知识。
  这套“动感过山车”模拟操作系统,是由东北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赵姝颖团队开发的。该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一直致力于“创客”的培养,鼓励年轻学子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MCM/ICM)、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内外大学生竞赛中屡获佳绩。目前,研究所已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科点、硕士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机器人系统、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建筑智能化技术、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人机交互医学影像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7月15日辽宁日报201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在东北大学启动  7月14日,我省201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在东北大学启动。
  活动由省科协、省教育厅共同主办,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三所高校具体承办。今年的科学营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共选拔了410名在校高中生参加。学生们将参观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的科普场馆,与院士专家或优秀科技工作者交流座谈,参观生产流程、科研设施,参加互动性、体验性科学教育项目等活动,了解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情况,感受科技魅力,体验创新文化,让他们从小树立科技强国、实业报国的远大志向和对基础学科研究的兴趣。
7月16日新华网东大秦分校筹备《华山论剑》音乐会迎新生


  喜欢那些经典武侠影视中的插曲吗?想知道民族乐团与“武侠”音乐交相辉映会带来哪些感官的享受吗?9月12号,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将举行“2015迎新生暨《华山论剑》经典武侠影视插曲音乐会”,旨在打造一场雅俗共赏、让观众听得懂的迎新生民族音乐会,让新生和家长们一入学就能感受到东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目前,音乐会正在紧张的编排和筹备中。
  这场音乐会是东大民乐团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探索,首次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武侠影视作品内容相结合。“经典武侠影视插曲,总是带有神奇和迷人的色调,凝聚着中国力量和中国骨气,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时代的记忆。我们以传统曲目为核心,融入时下流行歌曲的演奏,再加入趣味性的曲目衔接,希望给新生及家长们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民族乐团团长徐冶谈道。东大民族乐团从数百首武侠题材影视作品中精选出近十首作品搬上舞台,包括《黄飞鸿》系列的影视插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菊花台》《美丽的神话》等,用新编配的传统礼乐向经典武侠音乐作品致敬,以新的角度诠释经典人物的侠骨柔情。
  记者了解到,音乐会是自7月初开始筹备的。正值考试月,大学生们正在紧张忙碌的复习考试,而东大民乐团的成员们为了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还在加时加点地排练。周一至周五是分声部练习,周日进行联合排练。闲暇时,几个人还会围坐在一起提议新点子,商讨新花样,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出谋划策。这样的一份坚持,在每个团员眼中都有着非凡意义。“我们在音乐会中加入观众熟悉的元素,希望他们喜爱,也让我们辛苦付出的成果得到欣赏。”团员马雨聪真诚地说。排练厅中,扬琴、架子鼓等各类乐器排放得整齐有序,轻快灵活的弹拨,缓慢滑动地拉弦,欢快动感地吹奏,强劲有力的击打,交织成悠扬动听的旋律,散漫在空气间,动人心弦。“孩子们很辛苦,他们在准备考试的同时,抽时间来排练,排练间隙,很多同学放下琴又拿起书学习。这种奉献精神让我很感动,很自豪。”秦河海老师告诉记者。
  “我们的愿望就是在最好的时间,呈现最好的演出,让新生和家长们在感受学校高雅、多彩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一睹我们大学生在各类舞台上展现出的青春风采,让他们更坚定当初的选择。”民乐团副团长秦文博说道。
  据了解,东大秦分校民族乐团成立已有6个年头,一直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灿烂文明”为宗旨,获得多项荣誉,始终坚持不断探索新思路,为观众献上最好的演出。排练厅墙上粘贴着“声希审美,礼乐修身”八字团训,这是一群民乐爱好者的聚集地,每个人都在用坚持与信念弹奏出青春活力的乐章。
7月16日科技日报600千安级铝电解槽通过审评

  一字排开的186台NEUI600千安级电解槽,一尘不染的安静车间闻不到烟气的味道,看不到飘浮的粉尘。这是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600千安级铝电解槽生产线。日前,这条600千安级铝电解槽在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通过行业专家的审评。
  铝电解槽是生产金属铝的设备,目前400—500千安槽型是我国电解铝行业的主流槽型,但这些槽型的电流效率、槽寿命和有害物排放浓度等主要生产指标与国际综合一流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使我国的铝电解技术向更加大型化、高效、高产率和环保等方向发展,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采用“数值模拟+”开发模式于2009年开发出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NEUI600千安级铝电解槽技术。与400—500千安技术相比,具有投资成本更低、运行费用更少和生产指标更优等特点。该技术2014年在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成功进行产业化应用。   专家组认为,“NEUI600千安级铝电解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铝行业科技进步,提高了我国铝电解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对原铝冶炼企业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产线投运6个月以来,运行平稳,节能、高效、环保,技术重现性好、成熟度高。   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涂赣峰表示,NEUI600千安级铝电解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对国内铝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铝产能的对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东大新闻网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