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内校外】依法治国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心之水选择 发表于 2015-9-22 15:3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依法治国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把法治作为讨论主题。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既是对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战略性部署,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制度性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保障,法治思维与国家治理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国家”与“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意义体现在治理主体与治理策略两个方面。国家治理这一范畴的提出意味着,“国家”从两个角度释放出它的开放性特征:第一,它意味着国家这一主体在概念与价值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国家”不再专属于政治层面,它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面相和表达方式,这体现了执政党价值层面的自信。第二,它意味着治理策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治理”不等同于管制和强势,它接纳协商、质询和公共参与,这体现了执政党制度层面的自信。国家治理不仅在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上区别于以往,同时在实现价值取向的水准和层次上也要求实现现代化,即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至善和善治的统一。
          从治理主体方面来看,国家治理是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首先,它凸显了国家政权的管理者向国家政权的所有者负责并可以被后者问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其次,它强调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治理机制合作管理的重要性。
          从治理策略方面来看,国家治理不再强调其对强制力的倚重,不再事无巨细地介入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充分吸纳多元的利益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表达利益诉求,通过法治实现基本诉求和基本权利。
          从治理目的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创造出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累积效应。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不仅前所未有地解决了自身的发展问题,还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示范。同时,也需要正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场更来源于破解实践困局的需要。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源于我国自身所遭遇的发展瓶颈。现有的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全能全控的集中化的国家管理模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递减,腐败现象频出,部门利益常规化,贫富分化和利益冲突常态化,社会信任稀薄,权利救济成本高昂,等等。同时,对稳定的市场经济的预期,对能接纳公民政治参与的更具开放性的制度容量的预期,对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的期望等等,都迫切要求国家治理实现转型和现代化。第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基本趋势和现实要求。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有力地冲击着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挑战着当下的国家治理能力,社会大转型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现代化。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核心要义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理体系,从内容上它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但需要明确的是,国家治理体系首先是一个制度体系。在制度现代化意义上,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为集中和典型的体现,是其主要载体。具体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法治层面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以国家为主导的。法治初启,公权力会以开明姿态和独有的资源调动能力来推动法治建设,而当法治初具,法治趋向于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的时候,公权力的动力就会锐减或丧失,国家主义法治进路所固有的局限性也会日渐暴露,某些公权力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共谋还有可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重要阻力,这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第二,培养法律思维和树立法治精神。法律思维表现为权利和义务思维,表现为规则思维和程序思维。法律思维意味着公民、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以事先确立的非人格化的法律规则为标准,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或选择性援用法律。从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角度来说,树立法律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就是要从传统思维和传统方法中解放出来,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以善法之治为基本价值取向(透明、参与、法治、回应、责任、公正、包容、效益、廉洁、和谐等),把法律思维和法治精神内化于各类治理主体并体现在形塑这些治理主体的规则和程序设计之中,做到严格守法、执法和司法。
          第三,建设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治理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建设以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为核心的专业型法律职业共同体是重中之重。基于统一的法律知识结构、共同的法律思维方式、相同的法律语言及表达方式,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共享职业伦理和职业取向,共同地忠诚法律职业。法律职业共同体是联结法治精神与法律制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法治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 王勇)‍

‍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
会议宣布中国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新华网澳大利亚布里斯班11月16日电(记者李斌 魏建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16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继续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讲话。
在讨论增强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议题时,习近平指出,第一,继续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进程。第二,加强全球税收合作,打击国际逃避税,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第三,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第四,加大关注发展问题,树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增长的发展观,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
在讨论能源议题时,习近平强调,二十国集团必须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高度,建设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培育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大市场,共同维护能源价格和市场稳定,提高能效,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则,形成消费国、生产国、过境国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习近平宣布,根据二十国集团在数据透明度方面的共识,中方将定期发布石油库存数据。中方计划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同时将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在讨论国际贸易议题时,习近平指出,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二十国集团有能力、有责任推动建设统一、开放、普惠的全球大市场,推动多哈发展回合谈判早日完成,还要营造有利于各国发挥特长、实现优势互补的贸易环境,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获益。
与会成员领导人同意,抓紧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继续推进金融监管改革,采取措施确保国际税收体系公平。建设反腐败合作网络,返还腐败资产,拒绝为腐败官员提供避罪港。加强能源合作,提高能效,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支持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各种双边、区域和诸边贸易协定应该互为补充、透明,帮助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
会议还讨论了埃博拉疫情,强调二十国集团应该在防控疫情和救助灾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会议宣布,中国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习近平表示,中方有信心当好2016年主席国及2015、2017年“三驾马车”成员,同各方一起把二十国集团机制维护好、建设好、发展好。
汪洋等出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